活法

「活法」の編集履歴(バックアップ)一覧に戻る
活法」を以下のとおり復元します。
浏览次数&counter()

#ref(http://t.douban.com/mpic/s2168948.jpg)


 总括
应该是3年前,在池袋南口PLAZA购入<生き方>,草草翻了翻,后来送给YY。
中文版将其一分为三...
从VeryCD下载了中文版的<活法>(I),就以这本小册子开始我久违的读书生活吧。

|书名|活法|
|作者|稻盛和夫|
|文字版本|中文|
|图书种类|E-book|
|入手渠道|VeryCD|
|精读|2010-05-14|
|推荐指数|★★★★★|

 书评口碑
-[[豆瓣网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69900/]]

 摘抄笔记
----
2010-05-14
----
-前面的话
>身居乱世之中,重新审视“活法”
开篇便提及“乱世”,并非简单的交代背景引出问题,而是极恳切的。
虽未明言,但作者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所想的恐怕是末法时期的乱世。
作者不是一个需要靠出书谋利图名的人,它是个真正的思想者,一个寻找并宣扬能够拯救人类的真正哲学的有责任的思想者。
>各位读者,为了找到人生的乐趣,度过一个充满幸福的充实人生,我希望您能从本书获得一点启发,倘如此,我将感到无比高兴。
看似平淡,却可见其良苦用心。
稻盛和夫文风平实无华,不求语出惊人,但求娓娓道来。
这种从容,常被浮躁而又不知作者大名的人理解为空洞乏味,难得青睐。
除非那些"已知"大师们推荐,而这倒是不难的。
推荐过他的有季羡林,郎咸平,马云等。
>人类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最根本的疑问,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炼灵魂。
接下来的观点阐述,涉及到今生来世等宗教系统的概念,而这些显然不是每个读者都愿意接受的(虽然日本读者相对更容易接受)。作者没有礼貌地含糊其词,而是诚挚地言之确确。对于以暧昧为美德的日本人而言,直接正面肯定地回答,意味着他真的坚信不疑且愿意为此负责:)。
接下来的摘抄越发困难了,因为字字句句都是良言,如何取舍。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性,修炼灵魂,带着比初到人世时有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这个世界。我认为人生的目的除此以外别无他求。
>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为此,不屈不挠地工作、勤勤恳恳地经营、孜孜不倦地修炼,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这样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这样,用生命中的每一天来修炼,修炼出一个更好的今天,一个更好的明天。
以前看过的一个电影,小男孩在回答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时,不假思索的回答"感悟人生,还能有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用人生去感悟人生的意义:)。小男孩挺Cool,比很多人强。稻盛和夫当然不只是为了想明白这个而生,明了了,确信了,就要赶紧去修证,即,克己利他。用我们容易理解的利己的思维方式来说,就是他要通过克己利他来实现"更高层次的灵魂",他确信这是他唯一带得走的东西,你觉得呢?
当然,作者所追求的并非仅仅一个更好的归宿,而是一个过程,一个现在。"就是这样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如果您和我一样觉得"更高层次的灵魂"一词不那么亲切,其实作者所指的就是"更美的心",是时刻伴随着我们的,甚至那就是真正的我们。
>所谓劳苦,正是锻炼自我人性的绝对机会。
>能够把考验当作“机遇”对待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有限的人生真正地当作自己的人生活下去。
打不倒我的就都是助力,而能在一定期限(人生)内能打倒我的就只有我自己,所以我的敌人就只有我自己。这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态度,不这样,便是弃权。名言说"随波逐流,这是连死鱼都会的事情。"
>质朴的原理原则是不可动摇的指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呢?答案就是“做人准则是否正确”。这是类似父母给子女言传身教的那么简单而朴素的教导,是人类自古培养起来的伦理、道德。
当今,人气颇高的哲学很多,厚黑,权谋,潜规则...,外圆并不可鄙,但内一定要方,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越矩当可无咎。不过成就"更高层次的灵魂",恐怕还是朴素一点好--心机懒为成大巧,看我们有没有慧根来信。
----
2010-05-15
----
>从努力工作中体味人生的真谛
工作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的需要,这是共产主义理想。不管怎样,我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工作还是谋生的手段,但同时,它的的确确可以用来"体味人生的真谛"。其实不只是工作,8小时以外的吃饭穿衣,读书行路,无一不是"体味人生的真谛"的修炼场。而工作恐怕是其中时间比例更大,对社会和他人联系影响更为广泛而深远,能实现更高效的修炼却更容易被忽视,也是作者最有心得的一个道场。
作者烧炼过陶瓷制品,很清楚高温和耐高温对于烧制上品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更明白,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我们对于人上人的定义实在是太狭隘了,跟"更高层次的灵魂"完全不是一回事。认识理念,思维方式,行动方式不同,结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他们的对工作的尊重,对所有劳动者的尊重,已成为民族基因世代相传,而我们甚至连口号的力气都没有了。就象当年的"不正之风"这个词儿现在还有人用?我们固然可以为我们的不敬业找出一堆借口,但事实其实很简单,我们不认为敬业对我们有利益,仅此而已。仁者乐山,智者而水。君子谈义,小人谈利。论数量当然还是小人多,舍义而谈利也并无不可,只是需要环境的足够公平以及个人的足够聪明,显然我们并不具足。所以,一方面我们对日本人的工作观及其工作成绩有目共睹,另一方面我们也只能做到目睹而已。
这里,作者提要了"精进"“厚德载物”等我们熟悉的概念,这本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价值观,如今却已经快要失传了。难道已经不好用了吗?Yes or No?那要看我们的眼光有多远了。
>劳动这种行为的尊贵就在于此。也许说起精神修炼让人联想起宗教上的修行等,其实,热爱本职工作,一心扑在工作上,这就足够了。
>听说拉丁语中有句谚语,“与其完成工作,莫如完善做工者的人格”,人格的形成也是通过工作的完成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哲学产生于辛勤的汗水中,精神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磨炼。
认识到劳动的"尊贵"是需要智慧的,而坚持它则是需要勇气的,在当今中国则需要"无比的"勇气。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句拉丁语古谚至少经过2道翻译,最后成了这个样子,你觉得哪道翻译环节失真了?
回到这两句朴实的话,真正的修行不必一定要有宗教的概念作为支撑,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就很符合地去做了。我们周围还是有很多这样的榜样,而他们的哲学的确就在他们的汗水中。
>我经常对员工说,必须“极其认真”地过好每一天。生命只有一次,万万不能浪费,要“竭尽全力”、真挚、认真地活着----继续这种看似朴素的生活,平凡的人不久也将旧貌换新颜,变成非凡的人。
不必累述,态度决定一切是有根据的。
"认真",这在中国称不上是美德,往往让聪明人哂笑。在日本也算不上是美德,因为这是必须的。
>通过每天辛勤的工作,我们在形成高尚人格的同时也一定能够获一个美好的人生。我希望大家把这一点铭记在心。
再次重申,真是个好老头。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种"成功公式"从来就不会被大家忽略,但真正信解受持,最终受益的还是少数。究其原因,说来好笑,可能是"等不及"?
>总是积极向前的、建设性的;有一颗感恩的心,具备和大家一起行动的协调性;乐观的接受;充满善意、有理想、态度温和;不惜努力;知足、不自私、没有强大的欲望等等,这些都是积极性的思维方式。
>这里罗列的都是老一套,就像小学教室里张贴的伦理观或道德纪律方面的标语一样。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绝不可轻视它,不仅要用脑筋理解,还要用灵魂领悟,使其变成你血肉的一部分。
中肯。其实成功密码早在我们的孩提时代就已经听到了。只是在脑海里,不在灵魂和血肉中。
补充一个不太相关的。源自网上。
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巴黎。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答道:“幼儿园”。“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我们可以一一对照的来看当今中国。
>我希望人们铭记这个“宇宙法则”。那就是:人生与心念一致,强烈的意念将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也许有人断定此言极其神秘不予接受。但是,这是我在此前的人生中多次体验后确信不疑的不二法则。
这种思维在古代中国本来很平常,善恶一念,祸福有因。但同样流于口头或者被作为孤立的价值体系束之高阁。当我们全副武装地进入生活的丛林中时,我们带着猎枪却没有罗盘...不累才怪!
草色遥看近却无,好书也是一样。剥离摘抄出来的往往"不够看",就抄此一句以供管窥。
>宇宙中存在着一种让一切更加美好,使一切进化发展的力量,这也可以说是宇宙的意志。如果能够很好遵循宇宙意志所产生的趋势,那么就能给人生带来成功和繁荣。如果背离该趋势,那么等待的结果将是没落和衰退。
一言以蔽之,曰道。闻之者众,行之者鲜。
>要课以自己比他人更为艰苦的人生,并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必不可缺的。努力、诚实、认真、正直….严格遵守这些看似简单、容易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或人生态度的不可动摇的根基。
投机取巧不好吗?不劳而获不好吗?坑蒙拐骗而又能逃避制裁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努力、诚实、认真、正直,这么做又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与其说这么做有什么额外的好处,不如说这样做可以让我们不至毁灭,每个个体也是一样。
>世事不遂人愿----对于人生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难免这样去看。但是,这正是因为你认为“世事不遂人愿”才招致的结果。就此而言,不如愿的人生其实也正是他心念而来的人生。
太精辟了!
>......为了实现理想,只是一般的愿望是不行的。“强烈的愿望”很重要。不是漠然地想“如果能够那样就好了”,这是不够成熟的想法,而应该是抱有强烈的愿望,废寝忘食地渴望着、思考着。全身上下从头顶到脚尖都充溢着这个愿望,就好比是身上划破后流出来的是“愿望”而不是血。
>必须有强烈的愿望,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是使事业成功的原动力。
在我们的传统理念里,善恶一念,福祸有凭是不陌生的,定性定向了,却往往省略了强弱。这在古代不是个问题。但在今天,习惯了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习惯了急功近利,对于这样的我们,恐怕还是言尽些好
>也许有人会摇头认为这未免太乐观了。但是,废寝忘食地渴望、思考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行为。你必须持续拥有强烈的愿望,并不知不觉地把它渗透到潜意识里去。
易乎?难乎?
>考虑周全的话,就一定能实现
>设定一个更高的合格线,更进一步采取行动直至现实和愿望完全吻合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出色成果。
更高的合格线,这就是强者和弱者的区别。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
>而且,极其有趣的是,事行能够清晰“看见了”的,最终也一定能以“崭新的”结果实现。相反,如果事先没有清晰的印象,即使做出来也不是“崭新的”。这也是我在人生的各种经历中体验到的事实。
不懂,因为我没实践。希望能早日明白。
>各个细节都能够明确预想到的事就一定能成功。
这需要长时间的孜孜以求。
>成功的两大因素:缜密计划和前期准备
成功的因素,作者只提了2个,还都是真正行动之前的因素。行动力不重要吗?坚定不移的信心,坚持不懈地恒心,经受挫折的忍耐力,应变能力,总结反思的能力等等等等难道都不重要吗?每个人有自己的成功因素,缺什么,什么就最重要。但在这里,作者应该不会提出一个适用面狭窄的论点。他所提及的这两个成功因素的影响作用范围,一定不是在行动开始时就结束了的。那么,“缜密计划和前期准备”是如何在行动前后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的呢?
>设想本身应该基于超大胆的“乐观论”,打开想象的翅膀,并在周围聚集一些积极发表意见的乐观派人士。
>但是,在设想向具体计划转移时,则应该以悲观理性的分析为主,必须想象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慎重、小心、严密地推敲计划。但大胆和乐观在这一阶段始终是有效的。
>一旦到从计划转入落实阶段,则再次基于乐观论,坚定不移地开始行动。也就是说,“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愉快地执行”。
>万事事在人为,大场先生紧紧地掌握了人生的真理。这位难得的冒险家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胆小、慎重、小心作后盾,所谓的勇气也不过是蛮勇。
其实说到底与毛的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的思想是一致的。缜密计划和前期准备的作用,只是让我们能够在该乐观的时候乐观得起来,在该悲观的时候悲观得下去。还是原文更透彻--"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愉快地执行"



待续...
----





















































































































































.

復元してよろしいです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