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的九三式酸素鱼雷是架空兵器,但现实世界中曾有许多人以为它真实存在。现实世界中的九三式酸素鱼雷并不好用。
设计思想
九三式酸素鱼雷的设计思想是用酸素(氧气)代替压缩空气作为鱼雷燃料的氧化剂、提高发动机的效率从而在同等技术水平下让鱼雷的航行速度加快、航程大幅提高并消除大部分航迹。
以压缩空气作为燃料氧化剂的鱼雷的航迹主要是在其发动机内几乎无法燃烧的氮气排出后形成的水泡。以纯氧作为氧化剂的鱼雷排出的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从而几乎没有航迹。但是,如果在鱼雷发射时直接提供纯氧,会有爆炸的风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有日本将酸素鱼雷投入实战。其解决爆炸问题的方法是在发射时使用压缩空气、航行一段距离后切换为纯氧,但此种状态下在最初这段距离是有航迹的;后期则改为在发射时向燃烧室添加四氯化碳降低燃烧效率、航行一段距离后四氯化碳耗尽,此种状态下最初的航行距离也几乎没有航迹。
九三式酸素鱼雷1型在把雷速调整为40节(74.08千米每小时)的时候射程30千米(同时代的美国MkII鱼雷射程8千米,英国MkVII鱼雷射程10千米),雷速50节(92.6千米每小时)的时候射程20千米。30千米的射程和战列舰的主炮处在同一水准。且此种鱼雷号称威力强大、一发就能击沉一条巡洋舰以下的舰船。美军曾将其称为“长枪(LONG LANCE)”、相当警惕。
九五式酸素鱼雷1型(潜艇用)装药405千克,雷速45节时射程12000米,雷速49节时射程9000米。
为了发挥酸素鱼雷的优势,日本海军的驱逐舰·巡洋舰十分重视鱼雷装备、轻视防御,其中部分轻巡极端重视雷装,舰队COLLECTION等作品中称其为重雷装巡洋舰(其实并没有这个独立的舰种,在现实世界这些舰船的舰种分类仍然是轻巡)。
实战表现
在热带海洋进行夜战,酸素鱼雷会引起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虫的生物发光,从而出现发光的航迹。
1942年,由于日本鱼雷使用的二式爆发尖过于敏感,大量的日本鱼雷在命中目标前过早爆炸;由于机械式陀螺仪转速低,许多鱼雷偏航或跳出水面。
1942年6月-7月,第八潜水舰队发射48枚鱼雷,正常爆炸的是12枚,正常爆炸率为四分之一,过早爆炸的有19枚,过早爆炸率为39.6%,另外跳出水面6枚,偏航9枚,偏航+跳出水面2枚。
在印度洋进行第一次交通破坏战中,伊16发射的鱼雷有7枚过早爆炸,10枚跳出水面,3枚偏航;伊18发射的鱼雷有2枚过早爆炸,1枚偏航,1枚深度过大从目标底部通过;伊20发射的鱼雷有1枚过早爆炸,1枚偏航并跳出水面。
1943年7月12日夜,第二水雷战队的雪风·滨风·清波·夕暮4条驱逐舰在6千米距离上对美军舰船发射了63枚九三式酸素鱼雷,总共命中4发。命中率6.25%,战果报告自称击沉敌巡洋舰3条。实际战果为击沉驱逐舰1条,重伤轻巡洋舰2条,轻伤轻巡洋舰1条。
以40节的速度航行30千米需要24分钟。对于最大战速30节以上的驱逐舰·巡洋舰来说,这段时间可以走出22千米。超长的射程在实战中没有表现出多少意义。1943年下半年,日本海军转而使用雷速48节(88.89千米每小时)时射程15千米的九三式酸素鱼雷3型。其装药量增加到780千克以提高威力。但由于海运被美国潜艇严重打击而资源短缺、熟练工被征召入伍等影响,到1945年几乎无法生产。九五式酸素鱼雷2型(潜艇用)装药550千克,在雷速48节时射程5000米。在1945年,日本库存的优质润滑油基本耗尽,其性能明显下降。“重雷装巡洋舰”没有什么发挥作用的机会,没有战绩,被拆除部分鱼雷、改装成高速输送船。
回天乏术
大战后期,日本海军将九三式酸素鱼雷改装为人操鱼雷回天供潜艇和部分其他舰船使用,部分重雷装巡洋舰也搭载了回天。
回天的操控性很差:
回天的潜望镜最大高度1米,而太平洋平均浪高2米,回天在太平洋潜航时几乎没有视野。
回天的潜望镜没有防止镜筒内水汽凝结的构造,很容易失去视野,在训练中就有队员提出不满。
回天的重心偏前下方,发射后头重脚轻。
回天的发动机一次发射只能点火一次(一旦故障停车就无法自力重启)。
回天的推进器无法倒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回天的转弯半径约为200米。
回天的战绩则非常差:
投入搭载母舰17条(其中8条潜艇被击沉,2条潜艇受伤,1条潜艇在出击前触雷),搭载回天148发,出击次数32(另有1条潜艇在出击前触雷);发射回天80发(其中1发由于爆发尖过于敏感而在射出后立即自爆),击中目标8个,命中率10%;其中击沉3个(1条运输船,1条驱逐舰,1条步兵登陆艇),击伤5个(2条运输船,2条驱逐舰,1条坦克登陆舰)
日本大本营发表照例发布了极端夸大的战绩:“击沉航母2,战列舰3,巡洋舰11,特殊航母1,水上机航母1,驱逐舰5,运输船23,合计46条。”事实上回天根本没有击中过比驱逐舰大的海军作战舰船。
最終更新:2015年08月11日 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