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SMA

注意:本篇是我的幻想·妄想文字,是发生在人类衰退后的人类文明的一个居住区的故事。

这天早上,L86A79S2居住区笼罩在浓雾里。早起的人们从窗户向外看,会觉得雾气有着阴沉的灰绿色。室外能见度非常差,公路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辆开着远光灯的车还在行驶。电压不稳,居民楼漏出的灯光昏暗而闪烁。
就在这颓废的氛围里,腐灭扩散发生了。
雾气本身大概是从低空飞行的隐形飞行器里放出的。然后出现的是微小的红色孢子,可能也是它们投下的。孢子带有电荷,靠着飞行器发出的微弱电场加速在雾中飞散,无声无息地沾染到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的身上。早上七点半左右,孢子萌发了。赤黑的菌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浓雾底部蔓延。在三分钟内,腐灭覆盖基本完成,并开始隆起茧囊、生成作战单位。
居住区的防卫力量对于一般事态来说并不很薄弱。哨塔和自动巡逻车从七点三十五分就开始了防守作战。但它们微弱的火力实在不起什么作用。
十分钟后,L86A79第三快速反应部队赶来的时候,这片曾经有七百万人口的居住区已经成为和被侵蚀了十几年的红区没有什么区别的腐灭领域。被孢子激活的有毒浓雾摧毁了所有的普通生命形式,覆盖大地的腐灭红泥足有30厘米厚,从中现界的各式腐灭生物数以万计,舞动着触手喷吐出毒烟的腐灭建筑以居民楼为基础林立而起。这显然不是这个行星上的维稳型部队能处理的状况。不过,快速反应部队的人造生物和自律机械并不在意。它们就是为了战斗被制造出来的——即使是必定败北的战斗,为了舆论也要战斗到底。
快速反应部队分成小组,用装备了超过二十年的链式机炮和无制导火箭迎击着蜂拥而来的第四代腐灭战斗单元。大部分攻击都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只是在浓雾中产生了暗弱的火光。六足步行的战车级腐灭生物飞快地将各小组分割包围,与张开蝠翼的腐灭飞行器一起呼啸着扑向那些徒劳地反抗着的轻装甲车、轻动力装甲,用工艺粗陋但破坏力十足的直射炮将它们砸倒。在侵蚀着大地的红泥上,无制导火箭给战车级造成的伤口在几秒内就被新生组织填充,留下的只有维修工作结束后转入战斗的昆虫型生体机械。
十分钟内,快速反应部队的所有单位都停止了射击。昆虫型生体机械从红泥里涌出,潮水般漫过了战场。它们将处理破损的动力装甲里苟延残喘的人形人造生物。

处理这场危机的部队是几小时后才来的。附近几个移民行星对于在这个星系使用它们感到十分紧张。飞临毒瘤般的绿色浓雾上空的是让人类战栗的异形:黑红涂装的希诺太空战机和白色的星神支援飞船——尽管这支可怕的部队站在人类一边。贯穿大气层的轨道炮击烧红了大半个行星的大气层。腐灭军团的迎击火力大多被闪烁着蓝光的护盾吞噬,偶尔命中造成的微小伤害也被鲜红如血的纳米机械迅速修理。希诺太空战机沉默地收割着腐灭生物群。从地面上看似乎并不危险的希诺空间要塞一边轰炸一边调动着装甲战机——这些怪物将在低空反复轰炸、确保将整片腐灭区域完全摧毁。几个巨大的腐灭生物在被冲开的雾气之底挣扎着顽抗,但几秒种后就被完全烧却。最后被消灭的是逃到星球极区的腐灭隐形轰炸机。对于希诺太空战机的复合探测系统,它们的隐形基本没有意义,能活得久一点主要是因为它们没有还击。
两分五十九秒。蔓延到数百万平方公里的腐灭红泥完全消失了。雾气被连续的爆炸和接近恒星表面的大火蒸发殆尽,只在高空中还剩一抹极淡的绿影。几秒钟后,受控的火焰也熄灭了。在舰队跳跃离场的蓝光映照下,行星表面除了薄薄一层灰尘、与移民之前看不出什么差别。

蓝光熄灭后半小时,人类移民船再次进入了行星的重力场。箱式轨道舱在低轨道弹出,开始进行居住区的选址。
和第一波登陆舱一起来到被战火夷平的行星表面的除了一支小规模的防御部队,还有一打战地记者。他们使用希诺制造的残留情报捕捉装置从大气中收集这场局部战争的留下的信息,并现场炮制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遵守所谓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个人和家庭在这场战争中的体验。

《L86A79S2因腐灭危机致死者家属索赔未果》
有着31年历史的人类深空移民点L86A79S2被摧毁了。杀死其四千五百万居民的是腐灭毒株V7S14。
这座从银河边陲辗转数万光年来到L86星域的移民点,生命的最后旅途仅仅用了12小时。4月9日凌晨,移民点内出现MIASMA夜雾,早上便因全面腐灭覆盖而宣告灭亡。
移民点的居民们在危机中飞速走向死亡,最终加入到冰冷的统计数据之中。截止本月,已知宙域已发生腐灭爆发18起,其中6起造成移民点灭亡。人们在探寻这些星球的腐灭爆发原因,也在翻阅逝者的人生故事,试图寻找一个答案。
究竟是因为什么?让人类被腐灭的魔影折磨?我们又如何避免悲剧继续发生?
......

这类报道连篇累牍,不一而足。

解说:病原体的文明

腐灭是病原体的文明,能够侵蚀生物圈、以自己的生物圈将其覆盖。它们也许起源于一群掌握了高度发达的纳米科技的智慧生物造出的纳米病毒。在这个世界观下,人类文明在宇宙中艰难求存,移民点不断受到腐灭侵袭,而自己无力抵抗、只能依赖外星文明的防疫部队。
最終更新:2014年06月18日 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