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網

对于爱好“私伙局”的老一辈人来说,秋叔绝对是一个爱粤剧戏服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的人。秋叔姓黄,名庆秋,今年68岁,是荔湾区政协委员,又是广州和香港龙凤戏服工艺中心经理。

对话动机

戏服的设计制作是一件很烦琐又很费心机的事,愿意花心机去钻研这门民间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秋叔从正式入行并坚持到现在,一晃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采访过程中,秋叔不停地拿出他珍藏的图案精美的戏服,还有一些设计书一一给记者说解。秋叔对戏服设计的热爱和钻研精神可见一斑。但现在的秋叔正为传人的事发愁,他感叹传人难觅,到底这一门有着代表性的手艺,究竟是没人肯花功夫学,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手绣戏服价格很高

“一般出口美国、加拿大,许多人还拿来收藏。可以说,为广州人也挣足了面子”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些戏服真的很精美啊!这么好的手艺,是不是祖传啊?

黄庆秋(以下简称黄):我本来是演戏出身,并不搞戏服设计。我1952年在香港入了粤剧这一行。1957年响应国家号召回来大陆。改革开放后,德城街的位置恰巧在状元坊上,旧时做戏服都集中在状元坊那儿。德城街成立了一个状元坊戏服厂,找了我出来做厂长。状元坊戏服厂成立后,很多香港人回来买戏服,就找到我,要求价格上便宜些。但当时戏服价钱就是减几元钱都要打报告上去请示。等请示下来,客人都走了。我心里就想着这样没什么搞头,就自己出来成立了这个龙凤戏服厂。所以这个戏服厂的历史也蛮悠久。

记:当时懂这门手艺的人多么?

黄:当时懂的人不多,包括我自己,连初期的设计、图案等都不懂。只好靠自己努力了,一边实践一边学。这么走过来,现在的戏服从款式、图案、设计等都是自己一手搞掂。

记:做这一行是不是要全心全意投进去?

黄:是的,搞这一行,必须全心全意。要多研究,尤其要研究人们喜欢哪些花款。现在香港人穿戏服都很讲究,千变万化的。因为他们有电视剧的古装戏参考,完全将古装戏的服装用在粤剧上,不够美观;而电视剧又讲究现实,粤剧舞台完全现实,又不行的。

记:这些戏服每一件都是手绣的么?

黄:粤剧戏服绣工分两种:苏绣和机绣。苏绣就是手工绣,很受欢迎,但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一年下来就是十二三套,供不应求。所以只好用车绣,逐渐发现车绣也可以。(黄边说边拿出两种戏服给记者看,苏绣的确要比车绣的要精细。)

记:花样很好看,这些手绣戏服价格不低吧?

黄:(笑)是很贵的。一般出口美国、加拿大。图案花样要和传统结合,比如梅花、菊花、龙凤等。

记:随着社会的发展,你觉得手工艺品这一行还有没有市场呢?

黄:有的。中国民间手工艺传统是不可失掉的。现在许多人都很喜欢我的手艺,不光穿它唱戏还拿来收藏。可以说,为广州人也挣足了面子。

记:有这么一门手艺,觉得自豪么?

黄(笑笑):很自豪的!你看,这是一个作古的老戏人设计的,是我的珍藏品。(黄庆秋老人拿出一块真丝,上面绣着五尊佛像。每尊佛像只有七八厘米高,但佛像人物栩栩如生,人物眼睛、鼻子都很精细。)

两个女儿另有职业

“一个在国外一个在香港,都跟我学过,但觉得整天画来画去没意思,后来就不学了”

记:我觉得您的手艺可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后继有人吗?

黄:(沉默了一会儿)说实话没有啊。

记:您难道没有收过徒弟?

黄:其实我是收过徒弟的。但是最后我对他们很失望。

记:是徒弟悟性不够?

黄:这也不是最重要的,他们都离开我了。其中最好的一个也是学了四五年之后,就自己单干,搞戏服加工去了。

记:您觉得四五年学得不够?还是不该离开您?

黄:四五年的时间学习戏服设计,然后就开戏服厂,从商业来说是够了。可是要说学到精髓,功夫学到家,那是远远不够的。我学了几十年了,都还一直在学习啊。

记:您的意思是说,他可以做普通的戏服了,但还远远不够?

黄:是的。他放弃了这些,我很……

记:心痛?可惜?

黄:心痛也有,可惜也有。我出名了,很多人拿着报纸来找我,要我收他们做徒弟,可是他们绝大多数并不是真的出于对这门艺术的爱好,而是出于杂念,主要还是来学一门谋生手艺……学几年就单干去了,这样的徒弟我不敢收啊。

记:培养一个徒弟好几年,他再出去自立门户与您竞争,您是不是也担心这对您的生意也有影响?

黄:当然有影响了。

记:人都是自私的,对不对?

黄:是,我也是担心这个。

记:是不是觉得收一个外姓的徒弟,学两年就走了,又不是黄姓龙凤戏服这块招牌的传人?

黄:就是这样。我们广东人对这些情况(担心),不是自己人,他们学好了,还会不会安心地跟着你呢。

记:您的孩子没有来学的么?他们是自家人。

黄:我有两个女儿,她们一个在国外,一个在香港,都去做别的事情去了,工资也很高,我也不能强求她们来学。

记:她们没有学过?

黄:学过啊,都跟我学过,但是她们没兴趣,觉得整天画来画去的,没意思,后来就不学了。(他陷入了沉思)

记:黄老先生,冒昧地问您,您今年高寿?

黄:马上70岁了。(他流露出一点忧郁)

记:说句不好听的,难道您就忍心自己的手艺失传吗?

黄:我也很着急,可是,培育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收入不是按月来计

“有时一个月有两三万元的货,有时只有一个顾客,最高潮时达到一个月16万”

记:那你心目中理想的徒弟是怎么样呢?

黄:这很难说的。要看他们的资质怎么样。要有这方面创造的灵气,还要肯好好地学,并且必须要有兴趣。如果兴趣不浓,那就不行。我的女儿就是没有兴趣的。戏服设计到底是民间艺术,要精益求精的。除了传统设计,还得研究佛教、道教等各方面,要拓宽思路的。以前的徒弟发展前途是有的,商业能力也不错。但设计的能力差一点,一般的(设计)还是做得出来。

记:现在有好的,你还会不会收徒弟呢?

黄:会收的。只是暂时没找到。我也希望跟戏服真正有缘分的人能够在我眼前出现。

记:那干这一行是不是收入真的很可观?

黄:(呵呵笑,停了一下)我的收入是长期性的,不是一个月一个月算的。因为手工操作的东西,比如一个顾客来订货,并不是一个月就能完成给他,来一个订单就做。有时一个月有两三万元的货,有时只有一个顾客,最高潮时达到一个月16万。

记:那么你现在考虑的是什么呢?

黄:我希望将我这一行和我的号发扬光大。

记:怎么样发扬光大?

黄:从很多方面来考虑的,一是考虑培养人才,二是考虑资金问题。现在不简单了,香港有一家,中华广场有一家。

记:就是这人才难觅了。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你身体不好了,你这戏服厂还能撑下去么?

黄:我有几个固定的职工,他们在我这厂呆了很多年。我认为这几个人都是很可靠的。万一我不能干了,这几个人是可以将这厂维持下去的。

记:你认为你创造下来的图案有很多,是足够他们将戏服厂撑下去的,是么?

黄:是的。

记:但是他们再创新、再设计就不行了,是吗?

黄:(犹豫一下)是的。

记:作为一种民间手艺,如果一个手艺只是重复,不去不断创造,是不行的啊。这块招牌还是要倒的啊。

黄:那当然了。

记:你觉得这几个固定的职工,创造力等各方面还不够?只能贯彻你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吧?

黄:是的,年纪越来越大,我也想找一个助手,一个能帮我的人。
最終更新:2009年07月02日 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