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源流及其变革初述》
...
对于北京名伶张五(绰号“摊手五”)来粤传艺问题,在麦啸霞与陈非侬的著作里,均有提及,但陈非侬说得比较清楚。
张五,是清雍正年间(1730年左右)北京的一位名伶,是少有的万能老倌,不独各种角色都能演,而且文武戏都唱做出色。他不满专制,言论反清,致被通缉,后逃亡来粤,匿居佛山。在佛山时,把他所懂的剧艺、武功,全部传授给当地的伶人,特别是传授了“江湖十八本”。……他又把粤剧的角色,分为十类,如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使粤剧班的行当更整齐,分工明确。他还把明代已建立的地方戏人组织的“琼花宫”,调整、扩建为“琼花会馆”。张五来粤传艺,粤剧在唱腔上不仅有昆、弋和秦腔(梆子),还增添了二黄和武功戏。并使粤剧渗入了徽班和汉剧的艺术精华,显得更为丰富。这是对刚形成的粤剧艺术开始了第一次大变革。
...
二、三十年代,薛觉先最先建立演出剧本制,最先引进京剧(北派)表演,最先引进京锣鼓,最先改进演员化妆,最先引进西洋乐器伴奏,最先革除剧场陋习。把十大行当改为“六柱制”后,薛觉先以粤剧传统表演为基础,把南、北、中、西艺术浑然一体,创出粤剧新的艺术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形成在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薛派”,赢得了粤剧“万能泰斗”的美誉。
...
关于那段时期的变革,日本横滨大学荣誉教授波多野太郎博士有这样评述:
“夫广东城内,戏剧艺术蕴藏丰赡,绚烂多彩,就中粤剧为白眉最良,此地初有梆子二黄西皮牌子小曲等腔调,后渐用粤语演唱,也推陈出新,旁综南音、龙舟、木鱼、粤讴、板眼、咸水歌、海南曲、梵曲等民间曲调,乃至广东器乐乐曲而集成之,则腔调愈荣,曲牌益滋,伴奏音乐,日益丰衍,进而演出体制,采用分章,使用灯光布景,真可谓广府大戏也。然而羊城濒水,尤其省港饱受城外影响,窜改传统剧目,插入时代曲调,混用外洋乐器,以致服装百怪,布景千奇,传统艺术,渐将衰微,奚能不叹惋乎!”
《八和会馆馆史》
...
李文茂起义失败,艺人亦遭镇压,遭歧视。艺人在封建社会被贱视列为下九流(优、娼、皂、卒、剃、酒、使、仵、娣),认为“成戏不成人”,不能上京考试,拜祖也无猪肉分。过去演员穿的蟒袍前面的龙只有四只爪,背后则有一方印,刻着“借衣丐食”四字,实际上是对艺人的一种侮辱。
...
当时八和会馆头门上,曾挂上一副“借古代衣冠实行宣传党义;娱今人耳目尤应力挽颓风”的对联,以示拥护民主革命。
...
八和会馆落成于光绪八年(或九年),八和是德和、永和、兆和、新和、福和、慎和、普和、合和等共八个堂。德和是武生、小武、行头,永和是小生,兆和是正旦、贴旦,新和是花旦,福和是网巾边、杂,慎和是叔父、老艺人(不能演戏转为行政人员的),普和是棚面、音乐(大革命后改为普福堂),合和是衣杂箱(即管理道具的,或因不能再当演员也入合和堂任衣箱,行内称“衣箱伯父”,杂箱则称“亚叔”,因杂箱要搬台搬凳)。
最終更新:2009年05月07日 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