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戏剧舞台大花园里,有一簇奇艳无比,散发着浓郁的岭南文化色彩和韵味的花朵,那就是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
当粤剧戏台的大幕徐徐拉开,当细腻、婉转、动听的南国乐曲响起,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循着悦耳的仙乐,向我们款款走来的时候,首先映入观众眼帘,令观众赞叹不已的就是那些金碧辉煌、灿烂夺目、色彩斑斓的戏服和珠宝头饰。
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这些瑰丽精美、雍容华贵且充满浓郁岭南特色的戏剧服饰,最早出自于广州越秀区一条不足300米长的古巷。这条小巷原名叫通泰里,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古巷西接人民南,东抵天成路,听巷里的老居民说,这里以前清一色的麻石地面,户户民居青砖绿瓦,趟拢拉门,建筑极富岭南特色。南宋朝代,这个小巷里出了位状元张镇孙,因而后来改名为状元坊。据广州博物馆专家介绍,清朝中叶,状元坊内遍布加工粤剧戏服的刺绣作坊,是著名的戏服一条街。
说到状元坊的戏服,一定不可以离开粤绣。粤绣也称广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始于唐朝。明末到清朝中期是粤绣业的繁荣时期。长期以来,粤绣以其绣艺精湛、品种繁多、技法善变、色调瑰丽、风格独特而享誉海内外。19世纪英国人波西尔在其著作《中国美术》一书中,曾对粤绣作过介绍,并称赞道:“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更精于此艺”。清代中叶,许多外国商人慕名前来广州大量订购粤绣工艺品,有的商人还带来外国国王肖像、耶稣像或一些图画照片进行来样加工订货。当时广州是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唯一口岸城市,状元坊往南几百米是珠江,往西南不到半里地就是十三行,十三行是在华外国人的聚集地。意大利画师郎世宁、德国天文学家戴进贤等各类西学人才都曾经在十三行、状元坊一带流连。他们不仅将西方科学文化、工艺美术带到广州,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到来,令此地工匠大大的开阔了视野,激发起他们的创作潜能。岭南手艺人从追求商业利润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中获取灵感,把欧洲绘画工艺与本地传统工艺结合并加以创新。粤绣工艺也与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深受其影响,构图上渐渐突出西洋画的艺术风格,针法也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令绣品构图更饱满,色彩更瑰丽。粤绣工艺开始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发展。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粤绣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
清朝中叶粤剧和粤曲的繁荣,直接带动了戏服行业的蓬勃发展,心灵手巧,充满智慧的状元坊手艺人开始构思将粤绣工艺运用到制作传统戏服上。他们除了参照京、湘、昆、沪等地方剧种的戏服所长外,还融合了粤绣的绒绣、线绣、盘金银线、珠绣、亮片等技法,再加上钉金、钉珠等艺术特色,制作出来的戏服不仅图案精美、装饰典雅、工艺精湛,而且色泽鲜明,亮丽夺目,独具岭南风格。受到了粤剧艺人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自清代康熙年间起至清末民初,是粤剧的鼎盛时期。当时不管是省港大班还是乡下戏班,各班子的大老倌、正印花旦、文生武生等,都有自己度身订制的戏服,行内话俗称“衣箱”;演员购置戏服行头,以到省城状元坊订制为荣。其时广州状元坊内已遍布加工戏服的手工艺作坊,较有规模的店铺有中华、群星、新新、金珠记等,产品行销广东省内外,甚至销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连京城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龙袍玉带、凤冠霞帔,头盔彩翎等各种戏服头饰。据有关史料纪载,乾隆年间状元坊内从事刺绣行业的足有3000多人,绣坊、绣庄多达50余家。而坊内刺绣行业又多以刺绣制作戏服为主。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状元坊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这件龙袍绣片其实只是制作皇帝戏服的半成品而已。
状元坊戏服门类品种极多,至今继承和保留下来的古装粤剧戏服尚有70余种。如男角穿用的皇帝服、男披风、男大蟒、大汉装、文官袍、官服、海青、坐马、元领、大靠、小靠、京装、猎装等,女角穿的旗袍、皇后服,女披风、女大蟒、西湖装、小宫装、小古装、大古装、女大靠、女小靠、车装等等。这些戏服的制作,大都沿用明代式样,其中也保留有元代和清代的特色。戏服刺绣采用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图案,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不同禽兽的图案区分官职的不同等级。除戏衣外,还有头盔、靴鞋、战旗、玉带等配套服饰。如将帅出征时穿大靠,这大靠配上两肩飞袖、胸背处绣的护心镜,胸腹处凸绣出虎头的甲衣,背后插着四支三角形背旗,再配以头上的战盔和脚上的战靴,能表现军令在身,披挂上阵的雄姿。将帅手中持马鞭或执刀枪,在走圆场、跨马、对打时,比裙飘动,夸张和美化了动作,显示出沙场将帅勇悍威武的气派。
戏服制作采用的材料也很多,由普通粗布到绫罗绸缎、孔雀毛、马尾到人发,应有尽有,刺绣所使用的材料一般用绒线、真丝、金线、银线、金绒混合等几大类。但金银绣线和金绒混合绣等传统工艺最负盛名,是粤绣的代表。金银绣以其独具装饰性为艺术特色,其构图饱满匀称,色彩辉煌,更显得作品的富丽华贵。服饰的成品轻的仅几两重,也有10多斤重的;有些则是用几十幅乃至成百幅拼料缝制而成,其做工精湛,豪华艳丽,可谓艺术精品。
建国以后,状元坊内多家加工戏服的个体作坊合并为“中华戏服厂”,1956年该厂又与广州顾绣厂等合拼成为国营企业。中华戏服厂是华南粤剧服装最老、最大的生产厂家。该厂生产的凤冠、男大蟒和机绣女蟒裙曾获部、省、市优秀作品奖。省内各粤剧团体多到该厂订购戏服,50年代中期,随着业务的发展需要,中华戏服厂迁移到大沙头。至此,状元坊一带能设计、生产制作戏服的就剩下一家状元坊戏服厂了。
状元坊戏服厂建于民国初期,采用传统一店一厂的经营模式,门市部就设在状元坊西出巷口,文革初停产,20世纪70年代末重建,黄庆秋任了十多年厂长,黄庆秋是粤剧界知名的戏服设计制作者,他善于吸取外地各家所长并结合本地特色,传统加不断创新的手法,制作了不少深受粤剧界欢迎的戏服,黄庆秋在任期间,带了不少徒弟。随着后期粤剧日渐式微,戏服行业经营渗淡,这些徒弟大都转行,没几个能坚持下来,直到现在还在戏服行业拼搏的就剩下董惠兰一人了。
董惠兰从小就在状元坊长大,高中毕业后进入状元坊戏服厂学绣花,学戏服设计;从事戏服制作三十年了。九十年代初,董惠兰凭着对戏服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不顾风险毅然将濒临解散的戏服厂承包下来。一直以来,董惠兰最想做的,是如何将状元坊戏服做好,将状元坊戏服这个品牌保住。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奋斗和探索,状元坊戏服厂终于找到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点。闯出了一条多元化经营的生存之路。现在的状元坊戏服厂,不但保持生产传统的粤剧戏服,还擅长设计、改良年轻人喜爱的新颖戏装,影视、舞台演出服饰。为了提高戏服厂的制作水平和海外竞争能力,董惠兰厂长特意从香港聘请了资深服装设计师黄志强先生和罗平女士到厂,对本厂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近年来,状元坊戏服厂制作的戏服,由于设计新颖、做工精湛而深受国内外演艺界人士的喜爱,如香港著名艺人沈殿霞、郑少秋、李嘉欣等的演出戏服都曾由该厂加工制作。
2007年春节刚过,远在千里之外的十三朝古都西安,风尘仆仆来了两位导演,他们为了一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在华清池的演出戏服,千里迢迢慕名来到广州,找到状元坊戏服厂,要求为他们设计制作“使观众看后充满惊喜和回味,气象万千和富丽堂皇,并且要金碧辉煌、富有清晰感和立体感”的戏服。
状元坊戏服厂没有让西安人失望,他们大胆构思、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广州是全国服装面料辅料最大的集散市场的有利条件,开发不同的服装材质,运用传统工艺加上现代元素,制作出来的戏服,光彩夺目、美伦美焕,不失传统风格又充满时代感。经彩排,效果令挑剔的西安导演也发出阵阵惊叹:“太好了,太美了!”其实,西安人赞叹的不仅仅是戏服,更佩服的是广州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状元坊作为戏服一条街最辉煌最鼎盛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状元坊内已难觅绣娘,经营戏服头饰、较具规模的只剩有状元坊戏服厂设在状元坊西出口人民南路170号的门市部了。但状元坊戏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世代手艺人的努力,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造出来的戏服系列已经成为戏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状元坊人勇于创新、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亦伴随着精美的南国戏服一直生生不息,延续不止。
最終更新:2009年05月17日 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