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先生展示其珍藏的戏服。
如今,除了八和会馆仍是老戏迷的聚脚点,相信外地人甚至广州的年轻一辈都知道,恩宁路曾经是广东粤剧粤曲艺术发展得最繁华的一条街之一,这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粤剧名伶,50年前,恩宁路基本上无人不爱听粤曲,无人不爱看大戏。但如今的恩宁路,麻将声掩盖了粤剧声,市民已经很难再重温当年粤剧鼎盛的氛围,然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街坊心中还保留着对粤剧孜孜不倦的喜爱。
能提示人们想起恩宁路曾是粤剧繁华地的,是这里及周边还零星地分布着几家戏服店。在外行人看来,这些戏服都色彩鲜艳,只有门道中人才会看出其中的玄妙。张先生的小店和其他店一样,与其说是一家戏服店,不如说是一间小型的粤剧舞台用品展览馆,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粤剧舞台表演用品,有沉香劈山救母的斧头,有哪咤的红缨枪,还有诸葛亮的羽毛扇。在最靠近柜台的橱柜里,摆放着一副蓝得炫目的头饰。店铺的橱柜和墙壁上,贴满了粤剧艺人演出的照片,生旦净末丑,每张照片里的主角摆出不同的造型,都是很好的模特。
张先生说,外行人多数只关注艺人的表演,不会注意看他们的戏服,其实,“一件手工好的戏服珍贵过黄金”。在张先生的店子里,珍藏了几件宝贝,一件是上世纪70年代为新马师曾量身定做的孔明八卦衣,一件是陈小汉在上世纪90年代演出《光绪皇爷祭珍妃》时穿过一次的“龙袍”,还有一件是仿照宫廷服装缝制的慈禧背心。
“戏服的金线是老北京一家金线厂生产的,那间厂已经倒闭多年了,后来新的金线颜色都不够自然。‘龙袍’上的龙,是上海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绣的,年轻的姑娘手再巧也绣不好龙。”为了让记者看清今昔戏服的不同,张先生从一大堆戏服中翻出了几件宝贝戏服,只见“龙袍”上的龙双目炯炯有神,栩栩如生。慈禧背心周边的金线色泽太亮,但衣服下摆的流水祥云亮丽而不做作,一针一线工整密集。张先生介绍说:“这件背心最金贵处在于下摆部分。”
“这些工艺出众的戏服代表了当时粤剧从兴起到辉煌的最高水平,老手工艺人一尺缝7针,真材实料,绣一条大褂要花8个月时间,做工绝对不亚于真正帝皇穿着的衣服。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部都是机器绣了,那些能工巧匠也一个个相继作古。”张先生叹息说。
随着粤剧粤曲行业的不断兴旺,观众的视觉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件精美戏服和一套华丽的头饰有如艺人的身份象征。张先生又拿出了橱柜里一套78件的点翠头饰,说道:“这件头饰使用了名贵品种紫翠鸟(俗称钓鱼郎)的小羽毛做成,在香港艺人汪明荃和已故歌手罗文家中各收藏着一套,现在再也做不出一模一样的了。”仔细一看,这套头饰最大的亮点不在镶嵌了多少珍珠宝石,而是那些羽毛质地柔软,蓝得那么自然,那么耀眼。“这叫皓月色,一些花旦的戏服也是这个颜色。”
最近,一位来自上海的顾客看到头饰之后愿意出价12万元买下来,但被张先生婉拒。“卖一件少一件了,就像过去听大戏的感觉一样,都是极其珍贵的回忆。”
在粤剧兴起之初,戏服并没有那么华丽,“行话说,宁着破,莫着错。旧时做大戏,很多时候一件戏服着到穿洞,艺人都舍不得丢。”张先生介绍说。
“看买戏服的人就知道是不是行家。”张先生介绍,因为行内人很珍惜戏服,一般问过了长几尺就下单购买了,而不会把戏服展开看哪里缺一针,哪里漏一线。“因为他们都知道按照原来的折痕重新折迭好一件戏服要花很长时间和心思。”
“我是陈小汉的正牌入室弟子,我出生在粤剧世家,8岁开始就跟着陈小汉师傅学艺了。”张先生说。对于传统学艺者而言,弟子分几种,入室弟子(同吃同住)、阶砖弟子(磕头拜师)、众人弟子(有指点过的都叫师傅)和“哎呀”弟子(口头上认的),其中入室弟子与师傅的关系最为密切。
“我从小就跟着师傅学艺,日日在街头巷尾翻筋斗、练功,好勤力。”张先生回忆说,因为从小在戏班长大,所以比同龄人见识多一些。虎父无犬子,名师出高徒,张先生的父亲张笑风当年与薛觉明、马师炬、朱伟雄在戏行并称“四怪杰”。而张先生也很出色,学艺不久便到剧团出演重要角色。“文革”后多年才转行开戏服店。
对于粤剧发展的前景,张先生坦承目前恩宁路的粤剧氛围已经大不如前了:“粤剧作为一个行业不会消失,但是现在市民看到的只是唱戏,真正原汁原味的演戏已经很难看得到了。”张先生说道。
张先生的慨叹也反映了粤剧发展的新步伐。为了适应年轻人的口味,粤剧开始尝试变革,创作一些新的剧目,例如《花月影》的演出就吸引了很多大学生观看。虽然与传统的大戏相比已变质变味,但在一定程度上使粤剧粤曲变得更加大众化了。
结束采访后,记者在恩宁路多宝坊一处社区文化站,透过玻璃窗看到两个充满稚气的女孩正在认真地学唱戏,有板有眼,仿佛让人看到了粤剧的未来。(来源:大洋网)
最終更新:2009年05月17日 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