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文言文法 楊伯峻
著:二畳庵主人 、 加地 伸行
言わずとしれた最強の参考書。
大学受験と言わず、漢文を本気で学びたい向け。文庫ながら500ベージを超える大著であり即効性を求めるなら向かない。
基礎とは何か-基礎の意味-
1.それでは、基礎とはなにか。二畳庵先生が考える基礎ということばは、基礎医学とか、基礎物理研究所といったことばで使われているような意味なんだ。いやいや、なにも難しい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こんなことわざを知っているか。「魚つりは、フナつりに始まってフナつりに終わる」。
2.魚つりをする人は、最初は池あたりでフナつりから始めると言う。やさしいからである。そのうちに、もっと高度なつりを望み出す。川へ行く、季節を考える。海に行く、夜づりをする、といったグアイに、高度になってゆく。さてしかし、そういうバラエティに富んだ経験を経たのち、またフナつりにもどると言う。しかし、このときのフナつりは、決して魚つりを始めたころのフナつり技術ではない。さまざまな経験を経た上のフナつりだ。この境地が楽しいと言う。もっと言えば、もう釣竿なんかいらない。それは言いすぎか。ただし、釣竿はあっても、釣糸はなし。ただ釣竿だけを池の水上に向けて差し出す。そして、無念無想、なにも考えずにじっとしていて、心の中で、魚が餌に食いついたと感じると、さっと釣竿を引く。こういう名人の境地に最後はなるんだなあ。ホント。
3.私の言おうとする基礎とは、あれこれ経験を経たのちの最後の段階のフナつりに当たる。初歩的知識というのは、魚つりを始めるころのフナつりを指している。最後の境地のフナつりは、形こそフナつりで同じだが、その内容は、まったく異なるのだ。基礎というのは、初歩的知識に対して、いったいそれはいかなる意味を持っているのか、ということ。つまりその本質を反省することなのである。初歩的知識を確認したり、初歩的知識を覚える、といったことではなく、その初歩的知識を材料にして、それのもっている本質を根本的に反省するということなのだ。I
am a
boy.という文ひとつを見ても、その文の構造を徹底的に反省し、その第二文型というものの持っている意味を根本的に反省するということ、これが基礎の勉強なのである。それは、英語の学習を中学校以来、さまざまに学んできた経験を有する受験生諸君にして初めてできることなのだ。abc
を習いたての中学一年坊主は、トテモそんな芸当はできない。I am a
boy.という文を覚えるだけで精一杯だ。つまり、初歩的知識の吸収で精一杯なんだ。「魚つりは、フナつりに始まってフナつりに終わる」。これが初歩と基礎との違いであり、この基礎を養うところに意味があるのだ。この本がねらっているのは、そういう意味の「基礎」なのである。だから、諸君が漢文の初歩をすでに知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を前提として話を進めたい。
P34 ~ 35
第二部 助字編
人牧 rén mù 人が養う→君主
牧人 mù rén 牧畜をする人、役人。
漢文・中国語は語順で意味が変わってしまう。なので語順が大事。
漢辞海P65
①:用(もちいる)の意の動詞
以テレ人ヲ治ムレ人ヲYǐ
rénzhì rén 人を以て人を治む
②:前置詞の以
以テレ善ヲ及ボスレ人ニYǐ
shàn jí rén 善を以て人に及ぼす
原則的に②の様に 名詞句の前において述語に対して手段や方法を補足する。
以A(二)B【Bは名詞句】(一) 「AをもってBする」と訓読する
例文~以テレ徳ヲ報ルレ怨ミニYǐ
dé bàoyuàn 徳をもって怨みに報いる
③:(名詞句)述語の後に置くパターン。
B以(二)A(一) BするにAをもってす
報イルニレ怨ミニ以テスレ徳ヲ怨みに報いるに徳を以てす
授之以政 Shòu zhī yǐ zhèng これをさずくるにまつりごとを以てす
④:後置するパターン A以(Aもって)
忠臣以テ得タリレ之ヲZhōngchén yǐ dé zhī
忠臣以て之を得たり
通常は以二忠臣一(忠臣を以て)とするところを、後置するパターンもある。
以是Yǐ shì これをもって以テレ是ヲ:是は何かある特定のものを指す
例外~是以(ここをもって)是ヲ以テ:こういうわけで 接続詞として使う
可以敬為主kěyǐ jìng wéi zhǔ
礼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lǐ yǐ xíng zhī, sūn yǐ chū zhī, xìn yǐ chéng zhī
以A為B Yǐ A wèi B Aヲ以テBト為ス 意味はAとBとが等しい、AをBとみなす
(3)而 然 Ér rán
順接、逆接どちらもあるので、文脈で判断するしかない。
無極即太極也。無極而太極。Wújí jí tàijí yě. Wújí ér tàijí.
人而不仁、如礼何。Rén ér bùrén, rú lǐ hé.
而 漢辞海P1138
然 漢辞海P875
(4)其 此 彼 夫Qí cǐ bǐ fū
其:漢辞海P141
①接続詞の其
②所有代名詞 先治其国、先斉其家、先修其身。
③強意、感嘆
流言其レ興ランLiúyán qí xìng
流言其れ興らん デマがおこるだろうよ
知而不行 其富巨高 Zhī ér bùxíng qí fù jù gāo
此:これ 近いもの
彼:かれ 遠いもの
(5)於Yú于yú乎hū諸zhū
於(漢辞海P647)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三年父の道に改めず。
於yú・于 yúは原則的に「に」を使う
于(漢辞海P47)
述部の前の前置詞「于」(於)
于(ニ)A(一)「動詞」⇒Aニ于イテ動詞ス と訓読する
于今三年 于イテレ今ニ三年ナリ今に于いて三年なりyú jīn sān
nián
述部の後の前置詞「于」(於)
動詞(ニ)于A(一) ⇒Aニ動詞ス と訓読
受禄于天shòu lù yú tiān
禄を天に受く
乎(漢辞海P37)
乎は「に」の他に「を」を使う場合もある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yùnyòng zhī miào cún yīxīn
運用の妙一心に存す
諸(漢辞海P1316)
之於Zhī yúの合成音としての諸Zhū
学問固不当求諸瞑想、亦不当求諸書冊。Xuéwèn gù bùdāng qiú zhū míngxiǎng, yì bùdāng qiú zhūshū
cè.
示諸斯shì zhū sī ⇒示之於斯 shì zhī yú sī
えば、「若……然」の説明。
ところで「若……然」というタイプがある。例えば、
若視其肺肝然
という文。(中略)「其の肺肝を視るがごとくしかり」と読むことになる。「その肺肝を視るのしかるがごとし」と読んではいけない。(中略)興味深いことに、現代中国語にもそれが投影されている。(中略)例えば、
好像飛機一様(「飛機」は「飛行機」のこと)
は、「好(あたか)も飛機に像(かたど)りて一様なり」或いは「好(よ)く飛機に像りて一様なり」「飛機に像ることを好くして一様なり」とでも訓読できるタイプで、「若飛機然」(飛機のごとくしかり)と同じようなものである。(p.188-190)
(28)自・従
文語(漢文)では 自・・・至
口語(白話)では 従・・・到
自:漢辞海P1172 前置詞~より 時間や場所の起点を表す。
有朋自遠方来
従:前置詞 よーり
従台上弾人 台上従(よ)り人に弾く
共に同義である「自従(より)」とすることもある
至~至レ今為悔 今に至り悔と為す
自十日至十五日
文言文法 by 楊伯峻
楊伯峻 氏の 著しゝ 《文言文法》 てふ 書籍をば 此處に 寫さむ。
原本は 中華書局の 出版にして 简体字にて 記されたり。 されば 此處に ある 繁體字は みな 我が 頭の 中にて 變換したる もの なり。 誤は 幾つも
有らむ。
この 書籍は 日本にて いふ 漢文の 文法をば 說けり。 何故か いきなり 毛澤東の 詩など 現るゝは 怪訝なれども 記しける 時代を 考へれば
いたしかたなきか。
現代北京音は よく 知らざる 故 漢字の 入力は 專ら Android の IME にて。
第一章 詞法 概述
一、 字 和 詞
1.1
漢字 是 一個 字 讀出 一個 音節, 一個 字 寫成 一個 方塊塊儿, 所以 字 是 聲音 單位, 也是 書寫 單位。 詞 比 字 不同, 它 是 意義
單位。 在 文言文 中, 一般 毎 一個 字 都 有 意義, 所以 一個 字 經常 也是 一個 詞。 但是 也有 一個 字 不能 單獨 應用 而 表達 任何
意義 的, 那麼, 這 一個 字 只能 是 一個 字, 卻 不能 說 它 是 一個 詞。 譬如 《詩經・七月》: “蟋蟀入我牀下”; 唐人 王翰 的
《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這裡 的 “蟋蟀”、“葡萄” 都 只能 兩個 字 連著 說, 單 說 任何 一個 字, 都 不能 表達
什麼 意義, 那麼 這 六個 字 的 任何 一個 字 都 不能 單獨 爲 詞。 一個 字 成爲 詞 的, 叫 單音詞; 兩個 字 成爲 詞 的, 叫 雙音詞;
還有 三個 字 以至 更多 的 字 構成 的 詞, 便 叫 多音詞。 在 文言文 中, 單音詞 固然 是 普遍 現象, 其實, 雙音詞 也 不少。 多音詞 則
一般 是 人名、 官名 等 特殊名稱, 如 “文天祥” 、 “諸葛孔明” 、 “資政殿學士”。 至于像 “於是乎” “以至於”, 是 用 三個 字 組成 的
虛詞, 卻 是 不大有的 現象。
二、 詞類
1.2
語言 中 的 詞 是 極 爲 豐富 的, 如果 不 依照 文法上 的 特征 給以 劃分 類別, 卻 要 講文法規律, 這 是 很難 設想 的 事。 因之,
我們 無妨說, 詞類 是 詞法 的 基礎, 語法 系統 的 中心。 文言文, 單音詞 的 數量 很多, 而且, 一個 詞 的 用法 相當 靈活。 譬如 數目詞
“一” 字, 可以 做 形容詞 用, 如說 “一人一馬”, 這是 現代 漢語 常用 的。 還 可以 做 副詞 用, 如說, “一戰即勝” , 這種 用法,
現代 漢語 也是 有的。 而且 文言 還 可以 作 動詞 用, 如 《孟子・梁惠王上》 的 “孰能一之”。 這 話 是 梁襄王 問 孟子 的, 意思 是 “誰
能够 統一 天下”, “之” 指 天下 而言。 現代 漢語 非得 說 “統一” 不可, 古人 只說 “一” 就够 了。 這 “一” 字 又是 動詞 了。 所以
文言文 的 詞類 的 劃分, 不僅 要 看 那個 詞 的 意義, 還得 要 看 那個 詞 經常 和 一些 什麼 詞 結合, 它 在 語句 中 又 經常 占
什麼 地位, 起 什麽 作用。
1.3
文言文 的 詞 共有 十類:
(一) 名詞
這 是 表示 事物 名稱 的 詞。
(二) 代詞
爲 著 避免 詞 和 語句 的 重複 出現, 使 語言 文字 明白 利落, 代詞 是 不可少的。 現代語 的 “我” “你” “他” , 文言文 有時 用
“何” 字, 這些 都 是 代詞。
(三) 動詞
這 是 用 來述說 一種 動作 或者 情況 的 詞。 “來” “去” “坐” “立” 固然 是 動詞, “知” “聞” “思” “惧” 也是 人的 一種 心理
活動, 自然 也是 動詞。 “有” “無” 表示 存在, “是” “爲” 表示 肯定 也都 是 動詞。 還有 “能” “敢” “可” 諸詞, 經常 用 于
動詞 之 前, 叫 它 助動詞。
(四) 形容詞
這 是 表示 事物 性質 的 詞。 如 “美” “惡” “大” “小” 。 數目詞, 在 文言 中 用法 雖然 很 活潑, 基本上 仍是 形容詞。
(五) 副詞
副詞 有時 修飾 形容詞, 如 “極大” 的 “極”; 有時 修飾 動詞, 如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 (《史記・平原君 列傳》) 的 “相與”, 是 “共同”
的 意思。 這 句話 是 說, 這 十九個 人 共同 用 眼睛 望著 他 笑。 還 有時 修飾 其他 副詞 以至 整 個句子。
(六) 介詞
這 是 表示 行爲、 狀態 與 事物 之 間 的 關係 的 詞。 現代 漢語 的 “替” “向”。 文言 有時 用 “爲” 字; 現代 漢語 的 “把” 用,
文言 有時 用 “以” 字; 現代 漢語 的 “對于” “關于”, 文言 只用 一個 “于” 字。 這些 都 是 介詞。 有些 講 現代 漢語 語法 的,
有的 叫 它 爲 副動詞, 有的 叫 它 爲 次動詞。
(七) 連詞
這 是 連絡 詞和詞, 語和語 或者 句和句 併 表示 它們 之 間 的 關係 的 詞。 現代 漢語 的 “和” “跟” , 文言文 一般 用 “與” 字;
現代 漢語 的 “雖然” “縱然” , 文言文 一般 只用 “雖” 字 或者 “縱” 字; 現代 漢語 的 “所以” , 文言 一般 用 “故” “是以”
“是故” 諸字。
(八) 語氣詞
這 是 表示 語氣 的 停頓、疑問、驚訝 等等 的 詞。 “者” 一般 表示 提示, “也” 一般 表示 決定, “矣” 一般 表示 完成, “乎” 一般
表示 疑問, “耳” 一般 表示 限止, “哉” 一般 表示 感歎。
(九) 歎詞
這類 詞 是 表示 感情 的 詞, 它 獨立 用 于 句子 之 外, 和 語句 的 組織 沒有 什麼 有機 的 連係, 所以 後面 我們 不打算 專章談 它。
在 這裡, 交代 三點。 第一, 它 是 記錄 自然 聲音 的 詞, 所以 同 一個 聲音 的 詞, 卻 有 各種 不同 寫法, 譬如 “唉” 表示 歎聲,
古人 有的 寫成 “唉” 字, 也有 的 寫爲 “噫” “意” “嘻” “熙” 諸字, 其實 這些 不同 的 字, 古人 讀 的 聲音 都 相同 或者 相近。
現在 卻 有些 讀 得 很不相近 了, 那 是 由于 古今 語音 有 變化 的 緣故。 第二, 古今 的 聲音 變動 很大, 所以 有些 歎詞, 譬如
“嗚呼”, 我們 會 奇怪, 表示 感情 的 多 是 開口音, 怎麼 這裡 用 閉口音 呢? 不知道 “嗚呼” 古人 併 不讀 wu-hu ,而讀 a-ha,
a-ha 這種 開口音 因爲 它 的 容易 發出, 自然 可以 用 來 表示 感情 了。 第三, 同一 聲音, 在 不同 場合, 可以 用 來 表示 不同
感情。 即如 “嗚呼” 一詞, 古人 既 表 贊頌, 也 表 悲哀。 張溥 的 《五人墓碑記》 的 “嗚呼!亦盛矣哉” 是 表 贊頌 而 韓愈 的
《祭十二郎文》 的 “嗚呼哀哉” 是 表 悲哀。
(十) 小品詞
這種 詞, 本身 沒有 實在 的 意義, 粘附 于 其他 的 詞、語 以及 句子 的 時候, 便 能 豐富 那些 詞、語、句 的 意義, 以至 改變 其
性質。 而且, 這類 詞, 每 一個 詞 各 有 特點。 譬如 “大者” “小者” 的 “者” 字, 相當 于 現代語 的 “大的” “小的” 的 “的”
字, 它 粘附 于 別的 詞 之 後;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木蘭辭》) 的 “所思” “所憶” , 意思 是 “所 想念 的” “所 回憶 的”,
“所” 字 便 粘附 在 別的 詞 之 前。 “者” “所” 諸詞 便 都 是 小品詞。
1.4
這 十個 詞類, 從 在 句中 的 功能 和 作用 著眼, 又 可以 分爲 五 大系:
(一) 實體詞
詞 的 内容 是 表述 事物 的, 叫 實體詞。 名詞 自然 是 實體詞。 代詞, 凴空看, 它 像 虛詞; 但是 一放 在句中, 因爲 它 是 代替 名詞
的, 自然 也就 有了 表示 事物 的 内容, 也就 和 名詞 同 其 功用, 而爲 實體詞 了。 在 文言 中, 有時 形容詞, 尤其 是 數詞 可以 當
實體詞 用。 至于 後文 所要說到 的 名詞語, 也是 屬于 實體詞 這 一 範疇 的。
(二) 述說詞
動詞 經常 做 謂語 的 主要 成分, 所以 是 述說詞。 形容詞語 如果 當 它 做 謂語 的 主要 成分 的 時候, 也是 述說詞。
(三) 區別詞
副詞 一般 只 作 修飾 成分, 它 是 區別詞。 當 形容詞 作 修飾用 的 時候, 也是 區別詞。
(四) 關係詞
介詞 表示 某些 事物 和 行動、狀態 的 關係, 連詞 表示 詞、語、句 互 相間 的 關係, 都是 關係詞。
(五) 語助詞
語氣詞、歎詞 和 小品詞 雖然 是 各有 特征 的 詞, 卻也 有個 共同 點; 本身 都 無 具體 意義, 或者 在 語句 中, 或者 在 語句 末, 或者
在 語句 外, 都 只 起 語助 的 作用。 因之,仍然 可以 給 它們 起 一個 總名目 — 語助詞。
實體詞、述說詞 基本上 是 實詞, 區別 詞 大部分 是 實詞, 只有 副詞 中 某一 部分 是 虛詞。 關係詞、語助詞 則 是 虛詞。
三、 連綿詞
1.5
以上 所講的 是 詞類。 在 實詞 中, 有 不少 雙音詞。 雙音詞 有 各種各樣 的 構造 方式, 其中 值 得 注意 的 有 三種。 一種 是 疊字,
一種 是 雙聲, 一種 是 疊韻。 我們 可以 給 這類詞 一個 總的 稱呼 — 連綿詞。
疊字 是由 兩個 同樣 的 字 所 構成 的 詞, 無妨 叫 爲 疊字詞。 如:
蕭蕭北風勁。 (杜甫 《羌村三首》)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 《登高》)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杜甫 《兵車行》)
這幾句中 的 “蕭蕭” “滾滾” “轔轔” 都 是 疊字詞。 “不盡長江滾滾來” 的 “滾滾” 形容 長江之水 洶湧 而 流, 作爲 動詞 來的 修飾詞, 起的 是 副詞 作用。 “車轔轔” 的 “轔轔” 形容 車走的 聲音, 作爲 車 的 謂語, 可以 說 是 形容詞。 至于 “蕭蕭”,在 這三句 裡 卻 有 三個 意思。 “蕭蕭北風勁” 的 “蕭蕭” 形容 北風 刮著 的 有勁, “無邊落木蕭蕭下” 的 “蕭蕭” 則 是 形容 風吹 枝葉 脫落 的 聲音, “馬蕭簫” 則 是 描述 馬 的 嘶鳴 聲。 我們再看:
望長城内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毛主席 《沁園春・雪》)
“惟餘莽莽” 譯成 現代語 是 只 剩下 一片 白茫茫; “頓失滔滔” 譯成 現代語 是 黃河 洪流 的 波濤 起伏 忽然 不見了。 那麼, “莽莽” 是 “餘” 的 賓語, “滔滔” 是 “失” 的 賓語, 這 兩個 疊字詞 又 是 以 形容詞 而 居于 名詞 地位 了。 由此 可知, 疊字詞 不但 意義 不定 而且 詞性 也 不定, 但 一般 用作 形容詞 和 副詞。
1.6
漢字 的 每一個字 的 讀音 可以 分爲 兩 部分, 前面 發音 的 部分, 古人 叫作 “聲", 後面 帶元音 的 部分, 古人 叫作 "韻"。 以
拼音文字 論, 聲 相當 今天 的 聲母, 韻 則 大致 相當 于 今天 的 韵母。 由 兩個 發聲 相同 或者 相近 的 字 構成 的 詞。 我們 可以
叫爲 雙聲詞。 如:
五馬立踟蹰。 (《古詩源・陌上桑》)
千村薜藶人遺矢,万户蕭疏鬼唱歌。 (毛主席 《送瘟神二首》)
黃塵散漫風蕭索。 (白居易 《長恨歌》)
“踟蹰” “蕭疏” “蕭索” 都 是 雙聲詞。 以 “踟蹰” 論, 它的 拼音 是 zhī-chú, zh 和 ch 的 發聲 相近;
(Beu 註: chí-chú に 非ずや)
以 “蕭疏” 論, 舊的 讀法 應該 是 siāo-su, 同以 “s” 爲聲, 而 現在 則 讀爲 xiāo-shū,看去 不是 雙聲, 而 實際 是
雙聲的。 以 “蕭索” 論, 依 以前 的 讀法 應該 是 siāo-suo, 也是 同以 “s” 爲聲, 而 現在 也 因爲 北京音 的 尖音 和 團音 的
不分, “蕭” 讀作 xìao , 看去 以乎 難算 雙聲, 其實, 南方 各省 仍有 讀作 雙聲的。
(Beu 註: xiāo に非ずや)
這裏, “踟蹰” 形容 那人 不進不退 徘徊流連 的 情況, “蕭疏” 表達 人煙 沈寂 村落 悽涼 的 情況, “蕭索” 表達 風刮 得 悲慘 感人 的
情況。 “蕭疏” “蕭索” 同 “蕭蕭北風勁” 的 “蕭蕭” 意境 相似 還 可以 寫成 “蕭瑟”: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毛主席 《浪淘沙・北戴河》)
還 可以 寫成 “瑟瑟”: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 《琵琶行》)
“蕭瑟” “瑟瑟” 也都 是 形容 秋風、秋象 的 詞, 由此 可以 看到 雙聲詞 和 疊字詞 的 可以 互相 溝通 了。
1.7
疊韵 是 兩個字 的 韻母 相同, 由 這樣 兩個字 所 構成 的 詞 可以 叫 疊韻詞。 如:
須晴日,看紅裝素裏,分外妖嬈。 (毛主席 《沁園春・雪》)
徬徨瞻顧。 (《聊齋志異・促織》)
“妖嬈” 的 拼音 是 yāo-ráo , 韻母 同是 ao; “徬徨” 的 拼音 是 páng-huáng ,韻母同 ang。
(Beu 註: bàng-huáng に 非ずや)
這 兩個 詞 都 是 疊韻詞。 “妖嬈” 形容 雪裡 紅裝 的 嬌柔 美麗, “徬徨” 表述 那人 的 流連 不想 走開。 “徬徨” 可以 寫作 “方皇”
“仿偟” “傍偟”, 意思 又 跟 “徘徊” “踟蹰” “躑躅” 一樣。 “徬徨” 是 疊韻詞, “踟蹰” 是 雙聲詞, 由此 又 可以 知 疊韻詞 和
雙聲詞 相通之理 了。
1.8
疊字詞 是 容易 看出 的, 而 雙聲詞 和 疊韵詞, 如果 不是 懂得 一點 音韻, 是 不容易 看出 的。 但是, 這個 完全 不足 以 妨礙 我們 的
能够 讀懂 文言文。 我們 只要 知道 這幾點 便行了: 第一, 在 文言文 中, 這類 的 連綿詞 比較 多, 尤 其 在 詩詞 中, 更爲 常見。 我們
必須 學 會 判斷, 哪一個 詞 是 連綿詞。 至于 它 是 疊字 或者 雙聲 或者 疊韻, 或者 別 的 什麼 形式, 我們 能够 知道 固然 不錯, 如果
不知道, 也 沒有 什麼 關係, 反正 它們之間 是 可以 相通 的。 第二, 一經 看出 它 是 連綿詞, 便 不必 在 字面 上 死摳 它 的 意義,
而是 要 從 它 的 上下文意, 結合 它 的 習慣 用法 來了解 它 的 意義。 譬如: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毛主席 《長征》)
“逶迤” 和 “磅礴” 都是 連綿詞, 我們 便 不必 再去 問 哪一個 是 疊韻, 哪一個 是 雙聲 了。 何況 “逶迤” 一詞,若 用 現在 的 音讀 起來, 竝 不是 疊韻詞 了 呢。 我們 只要 知道: “逶迤” 有 形容 一件 東西 曲折 長遠 的 用法, 便 知道 這裏 是 用來 描述 五嶺山脈 的 長遠 曲折 的; “磅礴” 有 形容 一件 東西 廣大 的 用法, 便 知道 這裏 是 用來 描寫 烏蒙山 的 廣闊 高大 的。 這 對 理解 這兩 句詩 不就行了 麼?
四、 兼詞
1.9
現代 漢語 中 有 一種 合音詞, 譬如 北京 口語 的 “倆” 和 “仨” , 讀爲 liǎ 和 sā , 實 是 “兩個” 和 “三個” 的 合音; 又
如 “甭” , 不但 字 是 “不用” 兩字 的 結合, 音 也是 由 “不用” 兩音 拼成的。 “倆” 和 “仨” 是 數詞 “兩” “三” 和 量詞
“個” 的 結合, “甭” 是 副詞 “不” 和 動詞 “用” 的 結合。 不過 這類詞, 在 現代 漢語 中 爲 數 既然 絕少, 而且 出現 次數 更 爲
稀罕, 所以 沒有 單獨 提出 的 必要。 而 在 文言 中, 這種類型 的 詞, 數量 上 既較 現代語 爲 多, 而且, 有幾個 詞, 幾乎 隨時 可以
碰到, 便 不能 不 特別 提出 來 討論。 這類 詞 的 特點 是, 以 一個 字, 卻 同時 起 兩個 不同 的 詞性 的 作用。 有些 是 合音詞,
有些 卻 不是 合音詞; 譬如 常用 的 “諸” 字, 有時 是 “之於” 兩字 的 合音, “之” 是 代詞, “於” 是 介詞, 那麼, 這一 “諸” 字
便 同時 既起 代詞 作用, 又 起 介詞 作用, “一身而二任” 了。 因此,我 管 它 叫 兼詞, 因爲 它 表面上 只是 一個 字, 卻 兼任 兩種
詞。
1.10
先講 “諸” 字, 如: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列子 《湯問》)
獻諸撫軍。 (《聊齋志異・促織》)
這 兩個 “諸” 字, 都是 “之” “於” 的 合音。 “之” 讀 zhī ,“於” 讀 yú 。 取 “之” 的 聲母 zh, 取 “於” 的 韻母
u, ① (依 舊的 音韻 體系 說, “於” 是 “魚韻” 的 字, 所以 它的 韻母 是 u ) 便 成爲 “諸” (zhú) 了。 第一句 的 “之”
指 太行王屋 兩山 的 土石。 因爲 問者 說, 挖出來 的 土石 放到 哪裏 去; (原文是; 且焉置土石) 答道, 把 它 投到 渤海之尾 和 隱土之北
去。 “之” 是 代詞, “於” 是 介詞。 這 “諸” 字 便 兼有 代詞 與 介詞 的 兩重 身份。 第二句 的 “之” 字 指 促織, 意思 是: 獻
那 促織 給 巡撫。 這樣 的 “諸” 字 的 位置 一定 在 動詞 之 後, 實體詞 之 前。 因爲 “諸” 的 前半 截 “之” 字 是 作爲 動詞的
賓語的, 其前 一定 要有 動詞; 後半 截 “於” 字 是 作爲 介詞, 其下 必然 要有 賓語, 因而 其後 一定 是 實體詞 了。 “諸” 字 如果 用
在 句 末, 一定 是 “之” “乎” 兩字 的 合音。 因爲 “乎” 讀 hú , zhī hú 合 起來 還 是 讀 zhú 。
(Beu 註: hú に非ず hū に非ずや。 また zhú に非ず zhū に非ずや。)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孟子・梁惠王下》)
雖有栗,吾得而食諸! (《論語・顏淵》)
第一句 是 梁 惠王 的 發問, 他 說, 周 文王 的 狩獵場, 長寛 各 七十 里, 有 這回事嗎? 第二句 是 齊 景公 的 話, 他 說, 縱然 有 糧食, 我 能够 吃著 它 嗎? 因爲 “乎” 是 表 疑問 的 語氣詞, 所以 這樣 的 “諸” 字 一定 在句末, 而且 句子 一定 是 疑問句 或者 反問句。
1.11
“旃” 是 “之” “焉” 的 分音詞。 zhī yān 合起來 讀 爲 “旃” (zhān)。 “之” 是 代詞, “焉” 是 語氣詞。 所以 這樣 的
“旃” 字 也 一定 在句末。
捨旃,捨旃! (《詩經・唐風・采苓》)
願勉旃!毋多談! (楊惲 《報孫會宗書》)
第一句 的 意思 是: 抛棄他罷,抛棄他罷! 第二句 的 意思 是: 希望 你 努力 罷, 不要 多談了! 不過 “焉” 字 不一定 譯爲 “罷” 字, 有時 以 不譯 出 爲 好。 譬如:
虞叔有玉,虞公求旃。 (《左傳・桓十年》)
意思 只是: 虞叔 有塊 美玉, 虞公 想 要 它。 “虞公求之焉” 的 “焉” 只 表示 語句 的 終結, 現代 漢語 不用 這樣 的 語氣詞, 所以 不必 譯出。
1.12
“曷” “盍” 有時 是 “何” 與 “不” 的 合音, 不過 讀起來 音 變了 些 罷了。 如:
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詩經・唐風・有杕之杜》)
這句 的 意思: 從心塊裏 喜愛 那 君子, 何 不便 給 他 吃 的 和 喝 的?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論語・公冶長》)
這句 意思 是, 孔子 的 學生 顏淵 和 季路 兩人 站 在 孔子 傍邊, 孔子 說: “何 不 各人 說說 你們 的 志向?”
1.13
“焉” 字 有時 可以 當 “於他” “於是” 講, 那麼, 這一 “焉” 字 便兼 介詞 “於” 和 代詞 “是” “他” 的 兩重 身分 了。
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禮記・檀弓》)
這句 的 意思 是, 從前 我 公公 死 于 老虎, 我 丈夫 又 死 于 老虎, 現在 我兒子 又 死 于 老虎。 這 一 “焉” 字 便 代表 “於虎” 兩 介詞。
後小山下怪石亂臥,鍼鍼叢棘,青麻頭伏焉。 (《聊齋志異・促織》)
(Beu 註: “鍼鍼” ならず “針針” と書くが 多し)
意思 是: 後面 小山之下, 有些 怪 樣子 的 石頭 倒在 泥土 中, 荆棘 一把一把地 叢生, 青麻頭 這種 促織 正藏 在那裏。 “伏焉” 是 “伏於是”, “是” 指 叢棘 之 處。
1.14
“爾” “然” “若” “云” 都 可以 作 如此 講:
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孟子・告子上》)
意思 是: 豐收年成, 青年人 行爲 善良 的 多; 災荒年成, 青年人 行爲 兇暴 的 多。 不是 自然 賦子 人們 的 天性 如此 不同, 是由 于 促使 他們 的 心情 的 環境 是 如此 的。
貴土風俗,何以乃爾乎? (《三國志・張裔傳》)
意思 是: 你們 那 地方 的 風俗, 爲什麼 竟 如此 呢?
人人皆以我爲好士,然,故士至。 (《荀子・大略》)
意思 是: 人人 都 認爲 我 是 喜愛人才, 如此, 所以 人才 都 來了。
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 (《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 是: 以 如此 行爲, 求 滿足 如此 慾望, 好像 爬上 樹木 去找 魚蝦。
上曰:吾欲云云。 (《漢書・汲黯傳》)
意思 是: 漢 武帝 說, 我 要 如此 如此。 這類 的 字, 魏晉 以後, 還有 些 不同 寫法。 有的寫作 “寧”:
何物老嫗,生寧馨兒! (《晉書・王衍傳》)
意思 是: 甚麼 老太婆, 生了 個 如此樣 的 兒子! 唐宋 以後 又有 的 寫作 “能”:
乾坤能大,算蛟龍豈是池中之物? (文天祥:《念奴嬌》)
意思 是: 天地 如此 的 大, 料想著, 蛟龍 難道 是 池塘 中 的 東西? 又有 的 寫作 “恁”:
早知恁的難拚,悔不當初留住。 (柳永:《永遇樂》)
意思 是: 早曉 得 如此 難得 忍受, 悔 不該當 初沒 把 他 留住。 這些 如此, 現代 漢語 都 可以 譯爲 “這樣”, 不必 機械地 譯爲 “像這樣”。